由于未能掌握核心技术,中国工业机器人企业毛利非常低。蔡洪平分析称,目前核心零部件均掌握在海外企业手中,减速器占总成本的33%,伺服电机占35%,控制器、传感器又占去20%,而中国企业强项的本体制造和系统集成大约只占10%的利润。
机器人产业是“中国制造2025”到目前为止率先突破的行业,这得益于中国产业升级的刚性需求。
从长期来看,国产工业机器人成本受制于核心零部件溢价居高不下,只有掌握真正的核心零部件关键技术才是破局之道。
今年4月,工信部、发改委、财政部等三部委联合印发了《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(2016—2020年)》(下称《规划》),引导我国机器人产业快速健康可持续发展。《规划》提出了产业发展五年总体目标,提出了五项主要任务,以及六项政策措施。其中,在五项主要任务中,大力发展机器人关键零部件,全面突破高精密减速器、高性能伺服电机和驱动器、高性能控制器、传感器和末端执行器等五大关键零部件的要求,直指我国工业机器人产业发展的薄弱环节,也就是我国在工业机器人产业自主化之路上最大的“绊脚石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