考虑到为个体运营的卡车司机提供的一系列服务包括融资、保险到卡车后市场集约化长久缺失,在政策引导和市场需求双重刺激下,融资租赁公司开始布局这块“最接地气”的市场,寄希望为车辆厂商和卡车司机提供全方位服务,解决行业痛点,从而整合产业链。
融资租赁模式在发达国家非常普及,以汽车行业为例,贷款和融资租赁方式占全球汽车年销售额70%左右,而融资租赁在这70%的份额中占据60%。在美国,汽车批量销售的35%卖给了租赁公司。但在中国,融资租赁走过了一段弯路。数据显示,2008年中国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累计投资额达到1136亿元,同比增长54.2%,主要集中在工程机械及印刷等行业大型设备的融资租赁。但大型设备融资租赁的风险在于,前期投入巨大,搬运、变现较为困难,受国内产业结构调整、基础建设需求放缓影响易出现大幅波动。周大为回忆说:“2009年以后,整个融资租赁市场就开始脱离融资租赁设备本身,更多地配套银行做一些中间业务,实现类似影子银行的功能。”
2012年,上海试点“营改增”新政,作为部分现代服务业下的税目之一,融资租赁行业被纳入新政范围,其流转税适用税率、征税机制发生重大变化,税负较营业税大幅增加。“那时候由于其他行业没有营改增,上游开不了进项票,本来是利差的5%,后来变成全额的17%,做一单业务还亏钱了。”周大为说,当时包括信都国际在内的多数融资租赁公司,都在半年到一年的时间内停止了业务。